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37篇
  免费   2379篇
  国内免费   3802篇
化学   11939篇
晶体学   208篇
力学   1421篇
综合类   58篇
数学   3565篇
物理学   602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35篇
  2022年   557篇
  2021年   718篇
  2020年   847篇
  2019年   527篇
  2018年   747篇
  2017年   708篇
  2016年   891篇
  2015年   961篇
  2014年   1119篇
  2013年   1382篇
  2012年   1481篇
  2011年   1315篇
  2010年   1223篇
  2009年   1157篇
  2008年   1036篇
  2007年   1164篇
  2006年   1272篇
  2005年   843篇
  2004年   608篇
  2003年   497篇
  2002年   483篇
  2001年   549篇
  2000年   317篇
  1999年   398篇
  1998年   307篇
  1997年   186篇
  1996年   143篇
  1995年   128篇
  1994年   105篇
  1993年   117篇
  1992年   127篇
  1991年   104篇
  1990年   89篇
  1989年   70篇
  1988年   81篇
  1987年   75篇
  1986年   59篇
  1985年   60篇
  1984年   37篇
  1983年   31篇
  1982年   28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7年   5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精氨酸的溶剂浮选分离技术及其分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为捕收剂(DBSA),二(2-乙基己基)磷酸酯(P204)为萃取剂,正庚烷为有机溶剂,采用溶剂浮选法对水溶液中精氨酸进行分离富集,并与气浮络合萃取法、泡沫浮选法和溶剂萃取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常温下,0.09 g/L精氨酸水溶液250 mL、初始pH 7.0,DBSA浓度0.15 g/L,正庚烷体积10 mL, P204体积4.5 mL,气体流量200 mL/min,溶剂浮选法分离水溶液中精氨酸的富集比为16.2,回收率为97.2%.溶剂浮选法分离精氨酸的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精氨酸的溶剂浮选过程阶段性明显,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第三阶段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探索了溶剂浮选法分离精氨酸的分离机制.  相似文献   
992.
采用近红外光谱(NIRS)透射法对红花罐组式逆流提取过程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Hydroxysafflor yellow A,HSYA)的含量进行快速无损的测定.在红花逆流提取过程中,以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为对照分析方法,测定提取液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运用偏最小二乘(PLS)法建立NIR光谱与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HPLC分析值之间多元校正模型,并对逆流提取过程的未知样本进行含量预测.校正模型相关系数达到0.982,预测相关系数达到0.965,RMSEC和RMSEP分别为0.053和0.075,RSEC和RSEP分别为3.96%和5.25%.结果表明,NIRS可以作为一种准确、快速、无损的检测方法用于检测中药逆流提取过程有效成分含量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93.
结合固相萃取(SPE)盘与含支撑物的SPE柱技术,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无筛板型固相萃取柱.以C18填料为例,以话梅样品为介质对其中的苯甲酸进行分析,并用传统固相萃取小柱平行比较;将SPE与HPLC-UV结合,考察了填料对简单介质中苯甲酸的最大吸附量及洗脱曲线,研究了新型SPE柱在实际应用中的分离纯化效果.结果表明,新型SPE柱对样品的吸附效果更好,规格为200 mg/3 mL的SPE柱对苯甲酸的吸附量达到0.951 mg,超过了传统柱的吸附量0.908 mg;其洗脱曲线与传统柱几乎重合;苯甲酸在1~100 m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0.9999,用此SPE柱纯化后的样品加标回收率和相对误差分别在88.4%~102.3%和1.4%~2.9%之间.  相似文献   
994.
金纳米粒子与单链DNA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金纳米粒子与单链DNA在不同pH值时的相互作用以及金纳米粒子与不同碱基序列单链DNA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 在pH为12.6的强碱性条件下, 单链DNA能使金纳米粒子稳定分散在溶液中; 在pH为1.4的强酸性条件下, 单链DNA能保护金纳米粒子不发生融合, 而只发生团聚, 且团聚现象具有可逆性. 不同寡核苷酸对金纳米粒子的亲和力按poly dA>poly dC>poly dT的顺序依次减弱. 单链DNA对纳米金的保护作用强度与单链DNA的长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995.
氧弹燃烧-离子色谱法测定煤中氯含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了氧弹燃烧-离子色谱测定煤中氯含量的方法.在加有(NH4)2CO3溶液和过量氧气的氧弹中燃烧煤样,释放的氯被(NH4)2CO3溶液吸收,过滤溶液后, 采用离子色谱外标法测定滤液中氯的浓度,最后计算出煤中氯的含量.色谱工作条件:淋洗液为1.8 mmol/L Na2CO3与1.7 mmol/L NaHCO3混合液,流速1 mL/min;再生液为40 mmol/L H2SO4,流速0.5 mL/min;进样量20 μL.色谱标准工作曲线线性相关系数0.9996;10次测定1 mg/L Cl-标准溶液的均值为1.0012 mg/L,相对标准偏差为1.34%;8个煤样加标回收率为90.7%~104.3%;测定标准物质GBW11119 及GBW11120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75%和1.36%;对比研究显示,氧弹燃烧-离子色谱测定8个煤样(除两个煤样外)氯含量结果远高于艾士卡剂混合熔样-离子色谱测定结果,表明艾士卡剂混合熔样过程由于煤样未处于完全密闭状态导致部分氯的散失.  相似文献   
996.
污水处理工艺对污泥热处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0℃/min时的热重分析,对五种不同性质污泥分别在氮气和氧气气氛下的热解和燃烧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污水处理工艺的“好氧+厌氧”、“厌氧+好氧”过程以及污泥的厌氧消化均使污泥中的有机物结构复杂,导致污泥热解时有机物的分解和析出温度升高,且“好氧+厌氧”过程使污泥中有机物结构更复杂;而对污泥的燃烧过程和燃尽点无影响,但使着火温度升高。利用šatava-šesták 方程对污泥热解、燃烧的反应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五种污泥热解时均呈现为挥发分扩散和随后的化学反应机理函数,而燃烧时则为化学反应和随后的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997.
魏荣宝  李文丽  刘博  梁娅 《有机化学》2009,29(10):1508-1521
螺缩酮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它们表现出的很好的生理活性已引起各国科学家的兴趣. 对近年来天然存在的螺缩酮化合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 描述了这类化合物的结构特征, 展望了在医药、农药等方面的潜在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98.
李筱芳  于贤勇  冯亚青 《有机化学》2009,29(7):1129-1132
2-芳亚甲基苯并[4,5]咪唑并[2,1-b]噻唑-3-酮与甲亚胺叶立德(经靛红与肌氨酸反应在线生成)进行l,3-偶极环加成反应, 合成了8个新的螺羟吲哚类化合物. 采用元素分析, NMR, IR, 质谱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多种谱学技术对产物进行详细表征, 而产物的晶体结构表明了此类反应具有高度的立体选择性和区域选择性.  相似文献   
999.
吕存琴  凌开成  王贵昌 《催化学报》2009,30(12):1269-1275
 采用广义梯度近似 (GGA) 的密度泛函理论 (DFT) 并结合平板模型, 研究了 CH4 在清洁 Pd(111) 及 O 改性的 Pd(111) 表面发生 C朒 键断裂的反应历程. 优化了裂解过程中反应物、过渡态和产物的几何构型, 获得了反应路径上各物种的吸附能及反应的活化能. 结果表明, CH4 采用一个 H 原子指向表面的构型在 Pd(111) 表面的顶位吸附, CH3 的最稳定的吸附位置为顶位, OH, O 和 H 的最稳定吸附位置均为面心立方. CH4 在清洁 Pd(111) 表面裂解的活化能为 0.97 eV, 低于它在 O 原子改性 (O 没有参与反应) 的 Pd(111) 表面的活化能 1.42 eV, 说明表面氧原子抑制了 CH4 中 C朒 键的断裂. 当亚表面 O 原子和表面 O 原子 (O 参与反应) 共同存在时, C朒 键断裂的活化能为 0.72 eV, 低于只有表层氧存在时的活化能 (1.43 eV), 说明亚表面的 O 原子对 CH4 分子的活化具有促进作用. CH4 在 O 原子改性的 Pd(111) 表面裂解生成 CH3 和 H, 以及生成 CH3 和 OH 的反应活化能分别为 1.42 和 1.43 eV, 说明 CH4 在 O 原子改性的 Pd(111) 表面发生这两种反应的难易程度相当.  相似文献   
1000.
The title compound, 2,2-bis(4-tertial butyl phenyl) naphthopyran, has been prepared and characterized by means of IR, ^1H NMR and elemental analysis, and its crystal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with X-ray diffraction in the ring-opened form after hydrolyzation. It belongs to monoclinic, space group P21/c, with a = 14.358(3), b = 7.6725(15), c = 24.470(5) А, β= 97.147(4)°, C_33H_36O2, Mr=464.62, V= 2674.8(9)А^3, Z = 4, Dc = 1.154 g/cm^3,μ= 0.070 mm^-1, F(000) = 1000, the final R = 0.0514 and wR = 0.1272 for 5444 observed reflections (I 〉 2σ(I)). X-ray analysis revealed that the C(13)-O(1) bond of the title compound cracks after UV irradiation, the six-membered heterocycles are destroyed, and zwitterionic intermediates come into being.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in the ring-opened form is obtained after hydrolyzation. It is infrequent that the single-crystal structure is determined in a ring-opened form. A two-dimensional framework is formed by O-H…O and CAr-H…O hydrogen bonds. The UV-vis spectra show that the title compound exhibits excellent photochromic properties in solutions and polym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